协会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动态 图片新闻 会员风采 申请入会 政策法规 品位生活 学习交流 协会党建 党员风采
   余姚市女企业家协会“优秀创业新人..
   余姚市女企业家协会“优秀女企业家..
   关于评选“余姚市十佳创业女性”的..
   关于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调查..
协会会长信箱
协会服务热线
申请入会
 政策法规 
  余姚市委、市政府文件  
发布时间: 2012-9-17  点击:[5076] 次
 
                                   中共余姚市委 余姚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决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战略部署和全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动员会议精神,全面完成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余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发展新跨越,现就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实体经济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工业强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1.重大意义。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工业强则国强,工业兴则民富。当前,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相互叠加,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成为共识,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再工业化”,积极实施产业回归和再造,全球制造业高端化竞争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围绕顺应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新趋势、新变化,最近中央就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作出了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工业强省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市工业基础扎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效益持续提升,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市工业经济也存在着总量偏小、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滞后等问题,已进入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既是主动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的具体体现。我们唯有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才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迅速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切实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全面加快和谐幸福新余姚建设进程,推动余姚发展实现争先进位、赶超跨越,确保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各地各部门必须把工业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使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科学确立工业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
    2.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紧紧抓住我市列入省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单位这一契机,坚持质量效益优先,坚持自主创新驱动,坚持市场需求引领,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融合,坚持集群集约发展,以搭建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着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切实推动余姚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迈进,为打造省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城乡统筹领跑城市、和谐幸福样板城市和文化旅游知名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主要目标。通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到2016年,以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具体目标是:
    ——工业总量快速扩张。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完成工业投资26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60亿元。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纺织化纤等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现产值2200亿元;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培育形成10个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2个。
    ——规模企业不断增加。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60家,10亿元以上企业22家,50亿元以上企业6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上市企业达到10家,形成以百亿企业为龙头、亿元以上企业为主体、规上企业为基础的规模企业发展格局。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和人才在推动工业发展中的核心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研究和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3%;宁波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提高到42%以上,品牌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5%以上;专利结构不断优化,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00件;高层次人才达到5500人,其中有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集约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下降至0.52吨/万元,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下降至0.55吨/万元,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工业亩产效益稳步提高,工业用地亩均产值和亩均税收不断提升。
  三、积极搭建工业发展平台
    4.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南闲、中城、北工”的总体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布局,编制工业强市建设规划,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集聚度,形成“一核、一带、两翼”的发展格局。“一核”是指以余姚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城区核心工业圈,以发展家用电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为导向,着力引进和培育研发型、科技实力型等都市型企业,引导现有产业“退低进高”,加快“腾笼换业”步伐,努力成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先导区。“一带”是指沿杭州湾工业功能带,按照“主攻沿海、集聚发展”的要求,整合余姚工业园区、滨海新城以及沿杭州湾区域内的其他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消防器材、户外休闲家具等产业,积极推进滨海新城新型纤维材料产业园、汽配产业园、涉塑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着力打造沿海产业集聚区。“两翼”是指姚东、姚西两片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水暖器材、塑料制品等产业,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板块。尤其要充分利用姚东片区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和临近宁波的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规划建设新的产业集聚平台。
  5.提升工业园区能级。充分发挥余姚经济开发区、余姚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的主阵地作用,坚持高效集约发展,创新滨海新城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道路、绿化、环保等基础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以发展大产业、承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水平开发建设滨海新城,完善余姚工业园区规划,加大建设用地指标倾斜力度,促进优势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聚,努力把两个省级开发区创建成为省工业强区,积极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标迈进。以集聚发展为导向,以创建工业强镇为目标,加快对乡镇工业功能区的整合提升,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着力推动块状特色产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不断提升工业功能区的发展水平。
  6.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充分依托我市块状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以集聚化、规模化为方向,完善规划,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条式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的思路,培育打造家用电器、新能源、新型纤维材料、裘皮服装、汽车零部件、消防器材、涉塑、模具等若干个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特色产业向基地集聚发展。加快编制集千人计划产业园、日本新兴产业园、台湾新兴产业园于一体的姚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道路、通讯、供水、供电、供气、消防、环保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商务洽谈、休闲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增强园区的资本、人才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打造成为国际化的综合性生态产业园区。
    7.培育企业孵化基地。抓好以市科创中心为龙头的一批科技孵化器建设,通过多渠道投入和市场化运作,不断完善创业人才社交会所、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设施,积极搭建融资担保、专利代理、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服务平台,不断提高科技孵化器的服务水平,使之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基地。加快推进“阳明188”创意园、低塘节能环保创意园、渚山智慧创意园、文山创意广场等一批重点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扶持作用,孵化培育一批“苗子型”企业,推动电子信息、工业设计、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四、着力提升工业发展层次
    8.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成长计划,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力争在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若干个在全省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新兴支柱产业,着力提高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改造提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纺织化纤及灯具、消防器材、裘皮服装等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
    9.做强外向型经济。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品牌兴贸”战略,积极开展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鼓励企业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不断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着力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扶持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外包领域,建设服务外包基地,承接应用软件开发、工业设计及研发等服务外包项目。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提高对境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10.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中国塑料城“三位一体”项目建设,增强并发挥中国裘皮城、中国模具城、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等专业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进总部经济功能区建设,推动余姚产业从“加工制造经济”向“楼宇总部经济”发展。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物流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强化区域物流功能区建设,不断加快工业物流发展步伐。积极发展会展、金融服务、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业态,不断提升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
    11.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坚持以“亩产论英雄”,鼓励引导企业开展“零增地”技改和“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进旧厂区等改造扩容、二次开发,加快盘活工业闲置用地,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推动企业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行动计划,切实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快印染、电镀行业的整治提升步伐,加大小熔炼、小化工、再生塑料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着力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行业准入,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 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投资项目。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绿色企业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着力提高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五、切实强化工业有效投资
    12.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坚持引资与选资并重,以引进先进制造业大项目为重点,健全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主动加强与国际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引领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充分发挥我市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积极搭建资本与项目有效对接的服务平台,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归国创业人员带项目、带技术来姚创业,加强与我市民营企业的合作,促成优质项目与民间资本的“联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做好引导浙商姚商回归创业的工作意见》,加快实施“姚商回归工程”,积极引导市外姚商回归投资,促进一批大项目和“姚商总部”在姚落户。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发挥产业招商专业团队作用,通过借企引企、借才引企、借链引企、借资引企等途径,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13.着力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坚持量质并举,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实现工业投资扩总量与优结构的有机统一,切实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扩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对人才、科技创新和劳动者技能培训的开发性投资,对工业设计、购买技术、引进研发团队和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性投资,对购买品牌、购并企业、建设营销网络等购并重组性投资,推动工业投资结构优化。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争取若干项目进入省级重点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14.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按照“快速、高效、有序”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项目准入、综合协调、跟踪服务等机制,确保重大工业项目顺利推进。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健全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切实在产业政策导向、科技含量、投资强度、环境评估、能源评估等方面严把准入关口,确保新进项目优质高效。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要求,加强项目推进的综合协调,强化项目信息的互通共享,在项目空间布局、要素保障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促进项目早落地、早竣工。健全完善项目跟踪服务和领导干部督促联系机制,加强对项目推进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妥善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项目有序推进、顺利实施。
    六、做大做强工业发展主体
    15.实施百亿旗舰型企业培育计划。坚持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加快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集聚,着力培育一批规模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大企业。加大对现有规模实力型企业的培育力度,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方法,支持其通过联合兼并、引入战略伙伴、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途径,实现裂变式、突变式发展,努力打造若干家百亿旗舰型企业。
    16.实施总部型企业培育计划。坚持内育外引,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引导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经营模式创新,从分散生产、经营向总部经济转变,力争发展一批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于一体的总部型企业。充分发挥我市家用电器、灯具、消防器材等块状经济优势,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以品牌、技术、营销网络等为纽带,加大对原材料和能源等要素、配套产品和市场渠道等环节的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分工专业、优势互补、配套合作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联盟。
    17.实施上市型企业培育计划。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梯度培育、协调推进”的原则,按照“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基本思路,加强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努力打造资本市场“余姚板块”。加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指导和服务,引导企业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股份制改造,储备一批上市后备企业。积极探索多样化上市途径,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支持和引导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以及境外直接或间接上市,不断拓展企业在境内外直接融资的渠道。
    18.实施高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结合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队伍。着力储备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创建活动,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实施技改项目等途径,开发一批支撑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推动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充分发挥市科创中心等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入驻,强化跟踪培育,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为发展高新型企业增添后劲。
    19.实施品牌型企业培育计划。引导企业走精品名品之路,鼓励企业争创各级商标和名牌,支持企业注册境外商标和并购海外知名品牌,积极创建家用电器、灯具、消防器材等区域品牌,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主持或参与各类标准的制(修)订,进一步加强品牌输出工作,支持企业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和标准开展品牌经营,增强和壮大企业内在的扩张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企业。
    20.实施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坚持“专、精、特、新”方向,筛选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强化动态管理、重点扶持,加快打造“小巨人”企业和行业单打冠军。鼓励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做大规模、做强实力。
七、全面增强工业创新能力
    21.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信息化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和提升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应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牵头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和“863”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积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内外专利,切实增加发明专利的授权数,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创新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大力引进一批科技信息咨询、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余姚分市场、浙大余姚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对接平台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扩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和创业种子资金规模,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引进培育风险投资机构,着力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搭建与我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升中国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余姚研究所等创新平台功能,努力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统筹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
    23.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深入实施“姚江英才计划”,以国家、省“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人群,以千人计划产业园为依托,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引领和支撑新兴产业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好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等一批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职工技能技术培训,大力实施蓝领工人成才计划,加快培育一批企业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施企业家精英培育计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考察,不断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着力引进职业经理人,培养和造就一批会经营、懂管理、有现代经济头脑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企业家。依托市企业未来领袖培训基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创二代”,努力培育一批闯劲足、思维新、能力强的新生代企业家,推动企业顺利完成代际传承。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和服务机制,推行技术要素入股、期权奖励等激励方式,努力在科研资助、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和集聚。
    八、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24.加强组织领导。市工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发挥领导作用,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碰到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确保工业强市建设的各项举措和要求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强化乡镇(街道)、部门相互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发展工业的强大合力。加强干部力量配备,把熟悉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干部安排到工业发展的第一线。建立完善工业强市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强化对工业目标完成情况、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考核评价,注重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把工作实绩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放大考核的激励效应。充分发挥市委督查考核办公室、市政府督查室职能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确保工业强市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25.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工业强市建设的政策意见,突出政策扶持重点,科学确定各类工业扶持项目,推动财政资金向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信息化应用、重大技改项目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倾斜,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注重采取调剂、盘活、置换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内部挖潜”,优先保障大企业、大项目及新兴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加强银企合作,健全政府、银行、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加快金融创新,积极引进私募基金、信托等创业投资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壮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征信系统,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加强水、电、气等资源的科学配置,重点保障大企业、大项目的用能需求,确保工业企业有序生产。
    26.提高服务效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牢固树立面向基层、服务企业的意识,积极实施阳光政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工业发展的软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模拟审批、并联审批等模式,简化办事程序,对重大工业项目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着力破解“办事审批难”、“行政服务中梗阻”等难题。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等团体的积极作用,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巩固扩大“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建立健全联系企业、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实行工作流程再造、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等举措,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开展企业发展难题收集破解活动,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发展。
    27.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加大对工业强市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工业强市的重要意义、重大举措和目标任务,使工业强市战略真正深入人心,牢固确立“工业强市第一战略、工业经济第一经济”的理念,积极营造关心工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和表彰一批工业强市建设中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树立发展标杆,引导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形成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善于突破的发展氛围。
上一个信息: 接班是一种责任
下一个信息: 二○一二年女企业家结对助学人员名单
打印本页     返回    
 
余姚市人民政府 余姚市财政局 余姚市经济发展局 宁波市人民政府 余姚市税务局
浙江省人民政府 余姚市地方税务局 余姚市劳动局 宁波市海关 余姚市科技局
协会首页 | 协会简介 | 协会动态 | 申请入会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9-2010 Yyw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C)余姚市女企业家协会 浙ICP备09092069号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网页设计:宁波网联网络有限公司
宁波市信息网络安全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