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余姚制造”向“余姚创造”转变,我市将重点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引进新兴产业项目,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前沿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海外人才、领军人才和其他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创业结合起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新装备产业方面,我市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强化与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的对接,大力培育对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一批重点产品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新材料产业方面,我市要重点在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纺织材料等七大领域取得突破;在新能源与节能产业方面,我市要抓住国家对高效能电池、太阳能等领域政策倾斜的契机,介入到核心新能源企业配套供应链,并逐步在该领域做专做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我市要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及网络服务、数字内容服务、新兴电子制造等新兴技术发展,加快“智慧余姚”建设步伐。 此外,“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将加快促进块状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十大产业发展规划,我市将重点选择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促进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推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规模的骨干企业,吸引一批优秀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科技服务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骨干企业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和示范辐射作用,实现传统产业从低成本优势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 在保障措施上,我市将充分发挥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暨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全市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我市将发挥政策合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化投入为补充的创新投入体系。我市还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创新战略,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新形式、新途径,建立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体制机制。同时,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土地、电力、政策等政府资源向创新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积极性,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并大力营造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